查看原文
其他

浙江人爱不爱读书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3-02-22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这几天,如果你接到(0571)12340打来的电话,就会参与2022年浙江省“居民综合阅读率”的调查。


什么是“居民综合阅读率”?最通俗的解释,就是18周岁以上的常住居民中,有多少人有日常阅读行为。


过去的一年,你读了几本书?你最近读的是哪本书?你玩手机和阅读的时间比是多少?看着这些直击心灵的问题,不妨冷静下来,仔细想一想。


图源:视觉中国




浙江人爱不爱读书?先看两组数据。


《2021年浙江省居民阅读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浙江省居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3.4本。其中,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9本;居民日均阅读时长1小时以上的占32.5%,较2020年提高0.8个百分点。


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上发布的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6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30本;从阅读时长看,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101.12分钟,人均每天读书时间为21.05分钟。


无论是阅读数量还是阅读时长,和全国平均数据相比,浙江人的读书情况只能说“还行”。


不过,放到全国乃至全世界比较,这个“还行”就显得不够了。2021年江苏省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是5.78本,广东省人年均阅读纸质读物则为6.21本。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国民人均读书量国家统计,排名第一的以色列,其国民一年的人均读书量为64本。跟随其后的,俄罗斯55本,日本40本,法国20本……


“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和世界上最爱阅读的国家相比,浙江人的读书情况就体现出了差距。


纵向比较,2019年至2021年,浙江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从9.3本增长到了13.4本,其中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不升反降,从5.3本变成4.9本,充分说明数字化阅读已成为主流阅读方式。


但是,互联网时代对阅读的负作用也很明显。如居民阅读时间和内容趋向碎片化,大多数人阅读时长在1小时内,老年人和农村居民的阅读体验感偏差。


阅读之于国民综合素质养成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世界各国都把国民综合阅读率作为一项重要评价指标。对于个人来说,阅读是保持学习力和成长性的重要途径。


作家莫言说:“我们从有阅读能力到失去阅读能力的时间,也就五十年左右。谁能一天读一本书呢?谁能每天都读书呢?但是阅读确实是我们人类一项重要的活动。我们的社会能够进步,人类能够发展,生活能更美好,离开了这项行为是不可能的。”


在碎片化的信息浪潮面前,短视频、微博、微信等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真正能静下心来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这样的问题,不止浙江,而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舟山自在海城市书房欢喜书店内,市民在阅读 图源:视觉中国




千百年来,浙江一直是中国的人文渊薮,是中国文化氛围最浓的地方之一。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壑,写的都是吴越风情、魏晋风流和唐宋风华。


从宋元到明清,浙江绵延千年的文脉结出了丰厚果实,浙江籍状元就有60人之多,占历代总状元数的十分之一。明清两代,仅浙江籍进士就冒出6500多个。“士比鲫鱼多”,这一袁宏道看似玩笑的类比,其实就是浙江历史上遍地读书人的写照。


浙江不仅出读书人,更出大师。古有陆游、赵孟頫、王阳明、王国维;近有鲁迅、徐志摩、郁达夫、茅盾、金庸……浙江籍的文化大师璨若星河。


“蹉跎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绵延千年的文化积淀,理应成为浙江人爱读书、善读书的基础。向来推崇读书的我们,为什么到了今天,却拿不起书本了呢?


有人说,学习、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读书。总有人抱怨,每天早出晚归这么忙,睡觉的时间都不够,哪有时间读书?在地铁、飞机上,大家更习惯于用手机看视频追剧、刷微博聊八卦,现在还有多少人热衷看报看书呢……职场竞争空前内卷,现实社会压力下,急功近利、肤浅浮躁、缺乏思考成为不良现象。


有人提出“读书无用论”。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中国家庭,更鼓励孩子读与学习有关的书,读书为考试服务,为前途和升学、找工作服务,许多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快乐阅读,以致在长大后逐渐丧失了阅读的兴趣。


有人认为,信息的获取方式已经改变。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等多元化娱乐手段的普及,信息量已经过载,阅读特别是纸质书的阅读已经过时,不再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还有人觉得,浙江人擅长做生意,重商风气明显。言下之意是,不少浙江人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经营企业上,再加上衣食无忧、生活优渥,也就缺乏勤学苦读的动力。


在笔者看来,没有时间并不能成为不读书的理由。手机、电脑、网络等对传统阅读的冲击,对每个国家、每个个体都是一样的,但大家对阅读的态度却差异明显。其实,做生意也需要读书,特别是如今各种新业态新技术不断涌现,不及时学习可能就跟不上形势。


我们的周边,经常有人感叹“明日复明日”,却不肯真正坐下来,拿起书本。有人年初时定下阅读任务,年终时仍停留在纸上;也有人热衷于买书,但买来的书都来不及拆封就匆匆塞进了书架。


归根到底,读书是一种具有个性化和私密性的行为,读书也是辛苦活,需要坚持和付出。如果抱着“颜如玉”“黄金屋”的功利目的,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读书就只能作为生活的调剂品而不是必需品了。


读者在杭州天目里·茑屋书店边参观边选购图书 图源:视觉中国




浙江人对于阅读的热爱,满足于“还行”是远远不够的。在《之江新语》一书中,习近平同志写道,“要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


《2021年浙江省居民阅读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浙江居民认为阅读对个人发展“重要”的占了90.5%。这充分说明,绝大多数浙江人对阅读的重要性高度认可,推进全民阅读工作得民心、顺民意,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如何将浙江人读书的意愿转化为行动?有哪些地方可以发力?


首先,是场所。杭州图书馆对拾荒老人开放的故事,曾感动了全国网友。一个好的阅读场所,对于国民阅读习惯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不是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私密的书房,图书馆、书房、书店等阅读场所的建设,让市民走出家门,就能找到读书的场所,找到喜爱的书籍。


近年来,浙江全民阅读服务设施规模进一步壮大,各市建有公共图书馆、城市书房、实体书店书吧、藏书楼和书院等阅读服务设施超1.2万个。但是,建好不等于用好。如何最大程度利用好这些阅读场所,避免其成为“空架子”,同样值得重视。


宁波市海曙区月湖景区的“24小时城市书房”


同时,随着数字化阅读成为主流阅读方式,要让浙江人更爱读书,如何打造适合浙江各年龄段以及不同学历程度人群的数字化阅读平台,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其次,是好书。仔细观察每年专家推荐的阅读书单,尤其是给青少年的书单里,总有一些老面孔“霸单”。对此,“浙江宣传”在《新书缘何难进畅销榜》一文中作了分析。


据北京开卷发布的《2022年图书零售市场年度报告》,2022年全国原创新书减少了5000种。新书越来越少的直接后果,是买书的选择变少了。


如何让更多的新书涌现,让更多的好书成为经典,不仅是对出版机构的考验,还包括建设作家队伍、丰富好书推荐的渠道,等等。


最后,是活动。风气是可以引领的,比如书展、全民阅读节、全民阅读大会等节展活动,能推动一个地方阅读氛围的养成,引导更多人爱上阅读。


比如,2022年的最后一晚,杭州“十二Yuè”全民朗读跨年夜在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举行,以阅读的方式,创新性地和市民游客一起,用一本书打开新的一年。当晚,超过200多万人共同在线朗读,以阅读的名义迎来崭新的2023年。


今年4月,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将在杭州启动,届时将有更多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与大家见面。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读书终究是自己的事,人生不可能事事经历,也不需要事事都经历,读书可以让我们“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热爱读书,从每一刻开始都不晚。


新的一年,你准备读哪些书?已经读了哪些书?





我们的第二本新书现已正式出版

不少读者询问购书“传送门”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即可入手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